高淳阳腔目连戏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。它起源于元代,县内的固城刘家陇戏楼,始建于元延佑元年(1314年),可为佐证。发展于明代,盛行于清代,经太平天国战乱中断,清末自民国又有复兴,衰落于上个世纪中叶。从形成到鼎盛,阳腔目连戏在高淳有着600多年的发展过程。
高淳阳腔目连戏不属于某一单一的声腔体系。在唱腔上,第一,吸收皖南的“弋阳腔”、“青阳腔”,结合地方“高腔”,形成了自成体系的“阳腔”。第二,吸收了“道士腔”, 有“唱经”的韵味。第三,吸收了宋元杂剧中的戏曲声腔,具有古老的声腔韵味。高淳阳腔目连戏曲牌达100多种,以五声音阶为主,与南曲相同。有时将南曲、北曲自由组套,并运用滚调与帮腔形式,以增强气势。高淳阳腔目连戏,说唱均采用高淳方言,在语调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在音乐上,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,如高淳民歌“风吹杨柳绿沉沉”、打夯号子等。有些腔调和形式与高淳送春极为相似,吸收溶化了“村坊小曲”、“里巷歌谣”,有着鲜明的地方音乐特征。
阳腔目连戏内容庞杂,场次冗长。相传最长的达九本,可连唱九天九夜,最短的也要唱十几个小时。生、旦、净、丑、末、外这些角色不仅演员要念、唱、做、打,而且还要与地方习俗相结合,掺杂各种祭祀仪式,以及道、僧法事活动。有时台上、台下“互动”,观众与演员共同参与,来渲染紧张气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