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淳区政府门户网站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际慢城 > 人文特色
中国古地名——高淳
来源: 高淳区国际慢城 发布日期: 2023-04-04 14:49 浏览次数:加载中...... 字体:[ ]

2022.3.22高淳,位于中国文化名城南京的最南端,今南京高淳区。高淳东临苏锡常,西接安徽,是“日出斗金、日落斗银”的江南鱼米之乡,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钦赐“江南圣地”的美誉。

春秋时期,周景王四年(公元前541年),吴王余祭在离今高淳区城东面十五千米的地方筑“子罗城”。因城高坚固取名“固城”,即今固城镇,并以此为基础设立“濑渚邑”。因为古中江又名“濑水”,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滩上,所以取名“濑渚”。三年后楚灵王下固城。楚平王为太子时据守固城,后人又把固城叫做“楚王城”。周敬王十四年(公元前506年),吴国攻下固城。进城后,伍子胥下令烧毁城内所有殿宇楼阁。

史书记载:“吴伐楚烧固城,大火逾月未熄。”周元王三年(公元前473年),越王勾践打败吴国,固城被越军占领,划到了越国的会稽郡。周显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334年),楚国打败越国,固城再属于楚国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实行郡县制,改濑渚邑为溧阳县,因地处濑水的北岸,“濑”与“溧”古音相通,古人又习惯以水之北为“阳”,这是高淳置县开始。

始创义塾:淳邑二百年来未有

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知县李斯佺首次创建义塾。

随着科举制的发展,战国《学记》所载“家有塾,党有庠,州有序,国有学”的教育格局已不能满足各地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,于是义塾作为由私人或政府筹资创办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应运而生。义塾所具有的规模优势以及免费性质,有效弥补了家塾与县学之间的教育空白,特别是为出身贫寒的青少年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,因而具有积极意义。

康熙二十年,李斯佺就任高淳知县。他发现高淳教育并不发达,除了家塾、社学、县学,就没有其他类型的教育场所,不少普通人家的俊秀子弟因没有能力聘请家教而丧失教育机会。上任次年,他即下令开设义塾,分为两馆,一馆负责为幼童教授蒙学,一馆负责为学生传授经义。他又延请有才望之士为师,“脯资廪饩”等教师薪水、学生补贴全由其俸禄中支取。

当时的高淳县教谕叶楠曾为李斯佺设立的义塾撰记。由于李斯佺籍贯为济南长山(今属山东邹平),古称“东鲁生圣人”,长山地处山东东部,自有“阐扬风教”的渊源,且济南自明代至清初一直有“风雅领袖”之誉,故叶楠之记称颂李斯佺此举“承洙泗之芳徽,而流北地之遗韵”,他日“朝廷之上知有多才如淳者,其可忘我侯作兴之盛典哉”。高淳自建县二百多年来,首次创设义塾,对改变教育结构、普及教育程度确实意义重大。殆自道光(1821-1850)以后,高淳各乡也开始普设文塾。

太白泛舟

大诗人李白被唐明皇“放归山林”,高淳一带的山水使诗人感叹不已。

李白,是我国独步千古的伟大诗人。他42岁被唐明皇召进宫内,起草诏书,并为杨贵妃填写歌词;曾当着皇帝的面,叫权势显赫的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。后来,因不愿“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就辞官离开长安。诗人游遍大半个中国。公元753年秋后至756年冬,他寓居当涂3年,经常泛舟于当今高淳、溧阳、宣州一带。这里的山水,使诗人流连忘返,感叹不已。《游高淳丹阳湖诗》,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。

那时,古溧阳已分为溧阳、溧水两县。高淳与溧水为一县,县城曾一度设在开化城,即大约在现今顾陇乡南城村附近。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。高淳一带,人口大量增加。当时,丹阳湖迂回三百里。原西莲乡和丹湖乡及沧溪、狮树的大部,水盈季节均属丹阳湖的范围。由于这一带到处有荷藕,因而当地人又称丹阳湖为西莲湖。

李白《游高淳丹阳湖诗》,大约作于755年初秋,即北方开始发生“安史之乱”的那年。李白供奉翰林三年,深知朝廷上层的腐败。他在早几年前的《雪谗诗赠友人》中,曾将杨贵妃比作妲己,料定天下将出现商纣时的混乱。而诗人性格中玩世不恭的一面,则使其抛开他所认为的世俗之事,转而寄情于山水。盛夏已过,天高云淡,诗人泛舟,由西往东,来到丹阳湖上。

天空特别高远,湖水蓝得醉人,碧波轻拍扁舟,仿佛可感受到万物都在运动。极远处似纱如幕,朦朦胧胧,那里有神仙吗?忽然,天际间出现点点白帆。原来,这是归来的商船。诗人咏出这迷人壮阔的湖景:“湖与元气运,风波浩难止。天外贾客归,云间片帆起。龟游莲叶上,鸟宿芦花里。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”

大诗人李白,一生中咏过奔腾的长江、咆哮的黄河,诗意排空而来,具有千钧之力。而《游高淳丹阳湖诗》,则显得既豪气逼人,又柔情别致。上下两阕一张一弛、一刚一柔,给人一种跌宕脱洒的韵味。在千古以来咏湖诗中,可称上乘佳作。高淳一带清秀的山水,滋润了这位大诗人的笔墨。

就在《游高淳丹阳湖诗》写后不久,有位浣纱女的事迹,深深震撼了这位诗仙的心灵。李白一反以往的玩世不恭,以万丈雄心,投入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。

来源:中国地名学会

分享到
高淳区政府门户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