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市高淳区“七个一”监管流程筑牢小型工程安全防线
来源: 高淳区应急管理局 发布日期: 2025-09-11 16:06 浏览次数:加载中...... 字体:[ ]

小型建设(维修)工程数量多、分布广、变化快,历来是安全生产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。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,堵塞安全漏洞,防范事故发生,高淳区主动探索、大胆实践,全面推进小型工程建设“七个一”全流程安全监管模式,通过标准化、流程化、清单化管理,压实各方安全责任,提升了小型工程安全监管效能,为区域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1.“一张表格”登记覆盖。开工前,建设单位必须填写《小型建设(维修)工程施工登记表》。登记信息不仅来源于建设单位主动申报,更依托强大的信息共享网络(招投标信息互通、招商信息共享)、基层网格化巡查督促以及执法检查倒逼,确保“应登尽登”,扫除监管盲区。

2.“一份清单”精准预警。镇街(园区)安监机构根据项目特点量身定制《小型建设(维修)工程施工安全工作提醒单》,精准识别主要安全风险,并同步送达镇街、园区登记机构、项目监管责任部门、项目建设属地村和项目建设单位,明确各方职责,实现风险早预警、责任早落实。

3.“一责任人”扛牢主责。明确建设方、施工方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,其法定代表人或项目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,对本项目安全负全责,须亲自部署、检查、落实安全措施,及时消除隐患、报告事故,拧紧责任螺丝。

4.“一次交底”夯实基础。施工方开工前须对全体施工人员开展针对性安全交底,重点剖析项目特有风险点、操作规程、应急避险知识及防范措施,确保一线人员“知风险、懂操作、会应急”,筑牢安全作业根基。

5.“一份承诺”公开亮责。施工方签订《小型建设(维修)工程施工安全履职承诺书》,并将登记表、承诺书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,主动接受各方监督,强化履责自觉性。

6.“一轮监管”全程盯防。项目监管责任单位(职能部门、村/社区)实施动态巡查与定期检查,紧盯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与隐患整改闭环,详细记录于《小型建设(维修)工程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》。项目竣工后,完整监管记录反馈至镇街(园区)及相关机构归档,形成可追溯的监管闭环。

7.“一套记录”全程可溯。镇街(园区)及相关机构为每个项目建立专属安全监管全流程记录,完整展现项目概况、风险清单、监管过程、隐患整改及督办情况,实现“一项目一档案”,为精准监管和持续改进提供坚实数据支撑。

“七个一”清晰界定属地管理、行业监管、企业主体三方责任,并通过登记、提醒、承诺、记录等环节层层传导压实责任。从登记环节的风险初步识别,到提醒单的精准预警、安全交底的岗前培训,风险管控关口大幅前移。网格化巡查、联合检查、隐患整改跟踪、档案记录等机制,确保监管贯穿项目始终,隐患无处遁形。信息共享、公开承诺、畅通举报渠道等措施,有效调动了基层网格、行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力量,形成监管合力。“七个一”小型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模式,以清晰的流程、刚性的要求、全过程的闭环管理,有效破解了小型工程监管难题,为筑牢城市安全基石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高淳经验”。

分享到
高淳区政府门户网站